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评论 >

论水墨画的黑白之美



2016-03-08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色彩是人们感觉美的要素,中国画是重视色彩效果的,有时候,为了画出四季的变化而在着色上煞费苦心。

色彩的丰富,不仅限于绘画的用色,如今,身边万事万物颜色都日益丰富多彩,而技术的飞跃发展,也使我们获得了更逼真。更纯粹的彩色画面,高清晰度的彩色电视机,彩色照片的显影技术,使画面和照片越来越接近自然色,甚至创造出了过去无法想象的人工美的世界。电视节目中,黑白镜头越来越少,连报纸和杂志也渐渐放弃了黑白两色,而代之以彩色。

我们生活其中的大自然,的确是色彩缤纷,五彩斑斓的。除了在梦中以外,我们很少有机会目睹一个黑白的世界,人们利用美丽的色彩再现这个多彩的世界,也是极其自然的愿望,但是,作为一个国画创作者,我更喜欢中国水墨画的色彩,这是一个黑白的世界,它蕴藏着黑白之美。

黑白的色彩是怎样从视觉心理上,从哲学精神上体现美的,这正是我所想要在这篇文章中探讨的。

一、论黑白的视觉心理美

什么是色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大脑对眼睛的视网膜接受光线后的响应而产生的一种感觉。”眼睛能看见的光只是充满宇宙的电磁波谱上一段非常狭窄的谱段,我们称之为可见光。人眼的视觉细胞只对这个狭窄的波段产生视感应。视网膜接受不同波长光的刺激,就感觉到不同的色彩,因而也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感受。它是我们传达视觉、从事配色和创造视觉审美的基础。色彩视觉的三个心理学量度分别为色相、饱和度和明度。色相是色彩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使我们将光谱上的不同部分区别开来。即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觉来区分色谱段。缺失了这种视觉属性便无所谓色彩了。根据有无色相属性,可以将外界引起的色感觉分成两大类体系:有色彩系和非色彩系。只有有色彩系才具有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量度。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种量度,其饱和度等于零。黑白两色是属于非彩色系的。饱和度是那种使我们对有色相属于性的视觉在色彩上作出评判的视觉属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鲜艳程度与饱和度成正比。根据人们使用色素物质的经验,色素浓度愈高,颜色愈浓艳,饱和度也愈高。描述饱和度感觉的程度词是浓、淡、深、浅。非彩色系是饱和度等于零的状态。明度是那种使我们可以区分出明暗层次的非彩色觉的视觉属性,这种明暗层次决定于亮度的强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根据明度感觉的强弱,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觉;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觉;灰——介于白与黑之间的中间层次明度感觉。绘画中的素描和不着色的雕塑就是利用这种明度来表现艺术主题的。

色彩具有唤起情感的力量,色彩是形式美感的重要构成部份,美感即是由感官刺激引起的一种情感响应。审美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知觉经验,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视,从近代感觉心理学的哲学先驱——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心理学家,都企图从感觉过程的分析去寻求理解审美心理复杂性的线索,在艺术的世界里,尤其是在绘画领域,无数艺术先辈们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艺术大师对色彩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进行色彩的实践。从达·芬奇、丢勒、库尔贝到印象派画家,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色彩的美的追求是多么执著。尤其是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更是把色彩运用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德拉克罗瓦起,中间经过扫清道路的印象主义者,造成了一种明确的刺激,引进了色彩的体积的塞尚,直到凡高,特别是高更,人们能够了解到色彩作用的复兴和它的情感上的表现力的重归”,“色彩因自身而存在,色彩具有它自身的美”(马蒂斯语),对于情感的表现,色彩的独立价值更不容怀疑。绿色具有一种“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红色“它只把自身烧红,达到一种雄壮的成熟程度……(它是)一种冷酷地燃烧着的激情,存在于自身中的一种实在的力量”。而黄色“从来不含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它)接近于一片荒芜”。(康定斯基语)

黑与白是色彩的两个极端,在三棱镜下的色光光谱,白为“100”而黑为“0”。黑白二色在交相冲融时,视觉上的反差感是最强的,构成强烈的对比。黑白二色是明暗的极端,它让我们联想到昼夜的更替,阴阳的轮回。白色象征着纯洁无暇,而黑色意味着高贵和庄严。黑白二色的配合,是最明朗,最高雅,最质朴的配合。从此二色中以幻化出神秘、无限、幽远、深奥、缥缈、澹泊的意境。一张黑白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会认为那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而且比真实的现实世界更具有象征而美丽的诗情画意,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外部景物绝不是黑白两色的,我们会为一张黑白的精品名作而激动不已。

最早创造出黑白视觉世界的,是完成于十九世纪初的银板照相技术,也许由于这种摄影技术的过于普及,以致于影响了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方法,正如远近法在绘画上的确立,使我们不自觉地利用透视法,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使我们的头脑中有了更直接的地球形象一样,人类创造的各种媒介反过来改变了人们自身的世界观。

更重要的是,在人们视觉形成的物理和生理规律中,必须有一个因素,保证人们能够从黑白的视觉去观察世界,人的视膜中,既有感知色彩的细胞,也有感知明暗的细胞,两者结合,形成了人的色彩感。换言之,我们的视觉生理之中存在着一个黑白视觉信息处理系统,它制作出的黑白影像,是所有色彩感觉的基础。

视觉生理的构造,使我们明白我们为何能看到一个黑白的世界,却无法解释我们对黑白影像的情有独钟,这说明,在我们的视觉体验当中,存在着某种特殊的黑白体验,而这种黑白体验跟人们特殊的情感密切结合,显得十分深刻和强烈。

大自然中也存在着黑白画面,它常常出现在雄浑的日落景象之后,当太阳完全落山之际,整个世界开始迅速地褪色,海浪的靛青逐渐变成墨黑,树林也失去了绿色的光泽,整个世界变成了黑白两色,慢慢融入黑暗之中。在色彩辉煌的宏大景观结束之际,黑白世界悄然降临,它产生于昼夜交迭之际,那是一个朦胧的世界,与梦中的世界、想象的世界是相通的。当鲜艳的色彩渐渐地消退时,明暗的对比就凸现出来。宁静多于浮动,禁欲多于享乐。

中国水墨画是以墨白二色为基础的一种绘画艺术,强调心灵与物象的感应,它受道家“淡泊”、“无相”等思想的影响,由哲学色彩论发展而来,水墨画的墨色已不是色彩学的单一墨色概念,它具有哲学的色彩,墨既不是色彩又是色彩,所谓“用墨而五色俱”。中国水墨画以黑白为其主要构成因素,白,代表形象之外的无象之处,虽眼见为空,而心灵可以感应它的存在,它既是无形,也是有形,把无形当有形,是中国画艺术的大胆创造,它使中国画内蕴丰富充实,使艺术空间更进一步拓展,使其艺术的表现力更强,效果更好,在中国水黑画的黑白世界里,黑白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含有极其深厚的民族哲理和审美情趣。

在西方,色彩的所用语汇是亮度、对比度、色相、色性之类,而在中国,对色彩的批评用语却是从哲学、伦理学中移用术语、概念,如气、雅、沉厚、古澹等。中国画不用彩色而用黑色,是写主体的内在精神,它不在乎“再现”客体的色的真实。在洁白的宣纸上,水墨的浓淡有着明暗的层次,黑白两色的相配形成强烈的对比,当水与墨在纸上形成焦、浓、重、淡、轻等变化时,墨色的变化既表达了客观物象,又表达了主观情思。物我交融,浑然一体。所谓“黑分五色”,即是它的色差,以水墨的浓淡去表现万千的色,只要精神完美,便是上品。沈宗骞说:“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既以笔取形,自当以墨取色,故画之色非丹铅青绿之谓,乃在浓淡明晦之间,能得其道,则情态于此见,远近以此分,精神以此发越,景物以此鲜妍,所谓气韵生动者,实赖用墨得法,令光彩晔然也”(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用墨》)在精神上,这与马蒂斯所说黑色是一种力量,借他去简化结构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这并非说中国画排斥“丹铅青绿”,而是说黑色最能表现东方美学的精神。

中国画的“白”是空白之意,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浮动的烟云。烟云在中国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流动无形,却又随景应变,可幻化出种种意象,于无形之中又有万千之形,给人的想象提供了最广阔的开展余地。清人唐岱说:“夫云出山川深谷,故石谓之云根。又云夏云多奇峰,是云生石也。石润气晕则云生,初起为岚气,岚气聚而不散,薄者为烟,烟积而成云,云飘渺无定位,四时气象于是而显。故春云闲逸,和而舒畅;夏云阴郁,浓而叆叇;秋云飘飏,浮而清明;冬云玄冥,昏而惨淡。”(唐岱:《绘事发微》)烟云最能体现中国画变化莫测的精神,越是无定形,越能给人丰富的美感。其二,古人将“空白”界定为纸的本色,其说如下:“白,即是纸素之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任何一个画家面对一张白纸时,他都必须把纸之白的表现力考虑进去,一旦笔墨上纸,纸的白顿时活了,此时的“白”便非未着墨时的原始素白,而是一幅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情韵盎然的了。但无论是哪一种“空白”都是中国画家将低层物理性质的空间拓展、升华为艺术空间的杰出创举。这种艺术空白不仅增添了中国画的形式美,且使中国画流荡着悠长玄远、缥缈无定的情蕴。

最为特异的是在中国画的黑白世界里,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水无色透明,也不算颜料,但唯其无色,所以可以管众色,去强化或淡化色、墨的效应。无水则墨如沉睡之状,其表现力不能被发掘,加之宣纸有很强的渗透、晕化性能,对于水的反应更是敏捷。这不仅是一个技巧上的难题,同时也因此而使水墨画的效果十分独特。是“借墨色把水的生命永留住”(钱松喦:《砚边点滴》)。与西画不同,中国画的饱和度是靠水来获得。从最浓墨到最淡墨,实质是墨的含量不断减少,水的比例却相应增加,这是一个稀释、淡化的过程。所以墨法关乎用水,所谓枯、润、干、湿、浓、淡,所谓泼墨、积墨、破墨,舍水则无以为分。其实不仅“饱和度”仰水份而别,且水份亦影响造型,这是与欧美油画的不同之处。对一些透明度大的物体的表现,如蝉翼、虾体之类,中国画只能依靠水分去获得质感效果,国画中的立体感、透明感的造成,不象欧美绘画,是用繁多色彩,一笔笔去精微地画出,往往是一笔而成,如缥缈的云烟、空濛的意象,也都是水的奇效。

中国绘画就是这样,以黑白为主色,创造成出一个气象万千,变化无穷的艺术世界,由绚烂之极的彩色世界归于平淡之极的黑白世界,既有其深厚的民族性格,也有其玄妙的哲学意蕴。

二、论黑白的哲学精神之美

在早期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也是力求以画中色彩来表现客观对象的绚丽多彩的。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画处于“随类赋彩”、“以色貌色”阶段,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的山水背景,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浓色艳抹为其基本特色。而后水墨山水的发现,改变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从彩色到黑白,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水墨花卉,标志着黑色成为中国绘画新进程的开路先锋。这样一种选择和取向,不能单从绘画、色彩的狭隘角度去解释原因。现代西方的色彩革命,更多的是在绘画这个圈子中进行的,而追求的也仅仅是艺术的审美目标,触发的外因,主要是现代科学的成就,内层的原因则是绘画从对客体的再现转变到主观的精神需要。中国画弃重彩而就黑白,是来自观念方面,中国画家独特的生命意识是其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黑白表现了宇宙的淋漓生命

中国古代的道家以黑白论世界。黑色为阴;白色为阳。《老子》思想以素朴为旨,以玄妙为宗,“素”与“白”相通,“玄”与黑相同,故黑、白有了非同寻常的哲学意义。从哲学的辩证观来看,没有对立的关系,便无这个世界,而黑白,恰如雌雄、荣辱,处两极而对立、对应,具有无边无际的表现力。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是拥有一切,无所不包的。色彩的美感价值,不是以“如实”为衡定标准,而是以体证“造化”的程度而定。中国画以水墨为其基本色彩,是取其黑白之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成化之功。”(王维语)水墨画合乎自然,体现大自然永恒运转的生命力,属画道中最高层次。墨色幽深玄妙,有宇宙混元之象,氤氲迷茫的墨韵,又有混沌初开之象,墨色为玄色,玄色为五色之母,故近乎创化之元。阴阳从创化一体中分出,相摩相荡而成生命滋蔓之象。墨色有浓淡干湿之变化,淡为阳,浓为阴,干为阳,湿为阴……于是生出无数阴阳相生之状,画之生命便由此而生;水墨有一种墨色滋蔓的微妙效果,墨韵翻飞蒸腾能表现生命变化的复杂性多样性特征。如荆浩云:“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

2、黑白反映了中国画家突破形似追求生命内蕴的精神

“以色貌色”的青绿山水难以摆脱形似的局限性,著色山水只能反映表面形色,不能反映物象之全。以水墨代青绿,就能超越形相,直接展现无言而独运的自然,此所谓“得意”,即得自然之生命。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墨色就是不著色,就是“无”,以无色可貌尽天下之色。;墨分五色,五色可以配五方、五行、五音等。画史上所说的“墨分五色”,从其表面意义上看,是着一墨色,可以表现红黄青白黑五色。从其深层看,五色观念受五行模式的影响,五色可以配五音、五方、五味、五风等,即由墨色表五色,五色进而展现天地自然之文章,展示自然生命的绚烂与辉煌。墨色和天地无限联系起来了,而仅仅着色则局限于技法,局限于有限之中。可见中国画家视赋色为对自然生命的遮蔽。是“雕琢小媚”,是“实不足而华有余”。

3、黑白体现了中国画家空灵淡远的审美趣味

中唐以后,由于庄禅哲学的流布,一种崇尚空灵淡远的画风渐渐在画坛传播开来,只用黑白二色的水墨画便在这土壤中滋生起来,并满足了画家对庄风禅韵的追求。在许多画家心目中,画道的生命韵致在平淡幽远空灵。青绿浓设色,金碧辉煌,有富贵气息,而文人画家认为。画乃清净地,乃净化和深化自我灵魂的场所,浓艳的富贵气易将人导入欲望之海,而水墨以清淡为尚,正与文人画家趣味相合。黑白二色的使用,使中国山水画总是散发着淡淡的忧愁,呈现出一种幽冷的气息。黑白的世界是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它具有超凡脱俗的美,这里没有绿荫供人们长话,也没有草地给人细眠,它根绝一切俗境,尘嚣不至,烟火全无,这是画家为自己创造的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里,画家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了生命的安顿之处所。青绿浓设色局于形相,很难将人带入空灵淡远的超越之境中。倪云林画风之转变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倪云林中年之后作青绿山水,进入晚年后则基本上不染此道,全然出之于干笔皴擦之笔墨,展现萧疏枯淡的韵味。中国画追求对宇宙生命的表现,追求自然天工的艺术境界,促使了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高度发展。没有中国画对庄禅的服膺,没有画家们对生命精神的追求,单纯以黑白为主色调来表现山川景色,人物花卉的水墨画会在中国发展到如此程度,是不可想象的。“笔如削铁墨如冰,冷透须眉见小乘”,不写人流写孤独,不爱葱茏爱萧疏,将绚丽的现实世界凝固成清冷的水墨世界,昭示了中国画家宁静以致远,澹泊以明志的精神风貌。

彩色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声光色彩的美丽世界,黑白的世界是渴望获得更高境界的人们内心的世界,彩色世界固然愉悦可爱,可是如果缺少了作为基础的黑白世界的美,那么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毫无趣味吧。

主要参考资料:

古大治、傅师申、杨仁鸣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

姜澄清著《中国绘画精神体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朱志良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邢煦寰著《通俗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董秉琮著《书法与绘画———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王飞飞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4-12-28 12:12
上一篇:评论
热点内容